
-
农业防控 绿色科技为产业“扫雷” 没有哪一个产业单纯依靠某一品种、某一单位或某一学科,就能解决生产上的所有问题。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子联盟为破解一项产业关键性难题,力求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三步走”的每一步都踏实落地。 “我国农业防控正在发生着历史性转变,由以往的一个环节解决一个问题向全环节解决综合问题转变,由实验室形成科技成果向田间地头进行展示推广转变,由单项技术向综合技术集成示范转变。”联盟秘书长、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 围绕一个目标攻关 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的“癌症”,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不仅影响小麦产量,其产生的毒素还威胁人畜安全。近年来,我国小麦赤霉病发病率和面积不断上升,丰产小麦品种抗性不足,使得防治小麦赤霉病迫在眉睫。 2017年,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赤霉病防控联盟)成立。“高度重视赤霉病的抗性改良和持续防控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赤霉病防控联盟秘书长、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副所长吴宏亚介绍。 16家单位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七大作物育种重大专项、省级重大专项等项目的实施为纽带,承担起技术研发和生产示范任务。 “这将进一步推动各成员单位一如既往地做好相关研究,发挥传统优势,从育种、药剂研究、防治技术等方面与全国其他科研单位加强协同创新,推进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和推广步伐,为全国小麦生产服务。”联盟办公室主任、中国农科院科技局副局长熊明民表示。 我国是全球柑橘生产第一大国,现有栽培面积3800万亩,然而,柑橘黄龙病是该产业的“头号杀手”。目前,黄龙病已在我国10个省份的293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发生,给当地果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017年,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协同创新联盟(以下简称黄龙病防控联盟)成立,搭建全国性大平台,形成合力共同拯救柑橘产业。 “实现了科研项目与产业一线之间的紧密联系,能确保项目研究始终瞄准生产当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能确保最新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得到应用,有助于将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黄龙病防控联盟秘书长、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副所长王雪峰说。 技术进展频频涌现 以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目标为导向,赤霉病防控联盟开展抗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研发和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如抗病品种的遗传改良、主要病原菌致病性和抗药性监测、赤霉毒素风险评估及其管控、新药剂及防控技术研发等。 抗赤霉病新品种的鉴定筛选和遗传改良研究取得明显进展,仅2018年培育的中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就达10个。2018年,在江苏扬州、安徽庐江和河南南阳三地对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的134份参试品系进行抗赤霉病鉴定,结果表明,有1个品系(扬16-157)在三个鉴定点抗赤性均达到R级;另有13个新品系在三点均稳定达到中抗(MR,含)以上。 新药剂方面,成员单位项目成果“杀菌剂氰烯菌酯新靶标的发现及其产业化应用”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员单位起草的“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连续两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推技术。 黄龙病防控联盟创新构建了以病害防控为核心、全产业链介入的联盟运行模式和黄龙病分区治理的技术模式,在柑橘黄龙病的研究与防治技术上取得一定突破。 针对黄龙病防控中关键科学问题,成员单位协同开展病原培养、基因功能挖掘、木虱传毒机制、病原—媒介—寄主互作等研究,初步建立病原半离体培养技术,明确黄龙病菌在柑橘及木虱体内增殖特征,鉴定多个与致病相关的分泌蛋白,对病原—寄主互作开展了深入研究。 针对关键技术难点,开展田间速测技术、木虱监测预警技术、高效防控技术研发,初步建立基于抗体的黄龙病菌检测技术,基本明确了木虱在我国主产区的分布与流行规律,构建生物、物理、化学防控技术体系,部分已在产区推广应用。 示范推广有实效 吴宏亚表示,将抗赤霉病基础理论、育成的新品种、探索的各项新技术进行集成整合,并与种子农药企业、示范基地结合进行生产与示范,有力发挥了赤霉病防控联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优势。 2018年,“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在江苏省泰兴市13个乡镇示范成效显著。在示范区,通过两次用药防治,防治区病穗率仅为2.8%,病指为0.8,防治效果达84.9%;而常规防治田块平均病穗率3.6%,病指为1.1,防治效果64.8%;空白对照区病穗率达26.2%,病指为10.75。 不仅在泰兴,该技术对长江中下游麦区和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赤霉病防控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已在江苏淮南、淮北麦区全面示范推广,各类示范展示200万亩以上。 黄龙病防控联盟开展柑橘黄龙病分区防控模式集成与示范。建立了华东柑橘黄龙病低度流行区木虱监测与防控体系;华南柑橘黄龙病重度流行区木虱动态分布与防控体系;华中柑橘黄龙病低度流行区及阻截带布点;桂北—湘南黄龙病流行扩展区防控技术模式及西南柑橘黄龙病非疫区及阻截带模式。 如在湘南的永兴县冰糖橙基地、宜章县脐橙基地,桂南的南宁、上林沃柑基地,集成示范的是以防护林配置、无病大苗上山、精准变量喷雾防治木虱等为主的综合防控技术。 该联盟建立核心防控示范园87个,面积10万余亩,在不同流行区开展多期技术培训活动,培训农技人员700余人、果农3000余人,为黄龙病防控意识提升及防控技术的普及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2019-04-02
查看详情 -
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农业新引擎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度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已成为事关农业根基、社会高度关注的紧要问题。另一方面,“大国小农”仍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把小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一条重要的解决之道。 早在2017年,原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就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成为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带动更多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要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一家一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 前不久,中办、国办又印发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重点指出要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推进面向小农户的产销服务。 政策接连出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也迎来了巨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农业全面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何为农业生产性服务?即贯穿农业生产作业链条,直接完成或协助完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作业的社会化服务。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是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让农民省钱、省心、省力气的产业。 可以说,最早的“麦客”提供的代收割服务,就是一种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雏形。时至今日,农业生产性服务已慢慢扩展延伸到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农机作业服务、农资供应服务、生产托管服务、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农产品初加工服务等,内涵日渐丰富,形式更为多样。 “中国人多地少、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决定了从事传统种养业的小农户存在的长期性。”农业农村部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既是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有效路径,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振兴乡村的大产业。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第三次具有全局意义的农业现代化动能来源,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巨大潜力所在。”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巡视员冀名峰分析指出,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不论是小农户还是新型经营主体都面临一些困难,解决这些困难,要靠发展社会化服务,特别是农业生产性服务,这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必走之路。 数据显示,近年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各类服务组织蓬勃兴起,数量超过115万个。2017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中环节开展生产托管的面积达到2.3亿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2.2%,服务农户3600多万户。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全程生产服务,每年每亩实现节本增收485.3元,农户户均增收节支2900多元,充分显现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方面的潜力和作用。 各地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农业生产性服务有助于解决农户不愿种地、种不好地的问题,还可以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种植,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投入成本少了,农药肥料减了,自然效益更高、更有竞争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业内专家预估,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加快推进,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将是未来最有潜力的一个大产业。近年来,相关政策也给予有力扶持,仅2017-2018年,我国直接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财政补助累计已达70亿元。今后一个时期,将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黄金期,预计市场交易规模将达万亿元以上。 各类服务组织百花齐放帮农民做办不了、办不好的事 有巨大需求的自然催生、有转型升级的顺势而为、亦有提早布局的前瞻预见,近年来,公益性的和经营性的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相继萌发兴起,在不同领域试水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务模式。 2009年夏天,第一个“科技小院”落户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和李晓林带领学生,开始手把手、村挨村地为农民传授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玉米精播、小麦水氮后移等新技术,这是公益性服务组织种下的第一粒种子。之后十年,他们与23个省(区)的29家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100多个科技小院。师生们在科技小院里生活、学习、工作,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成为农民的朋友和自家人,帮他们一起解决问题、落地技术。 与此同时,许多企业也纷纷进入农业服务这一“风口”。他们的前身或是农资企业,或是农机合作社,又或是有着“三农”情怀的互联网公司,他们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使农业生产性服务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种玉米还能赚钱吗?吉林省双辽市卧虎镇农民李继光心里没底。令他没想到的是,困扰多年的销售问题,轻松地被中化MAP解决了。去年玉米成熟后,几辆玉米籽粒收获机直接开到他家地头,这边机收完成,那边收购完成,30多万斤玉米,每斤收购价比市场价高出2分钱,再也不用担心坏天气了。 这源于中化MAP在产后环节的销售服务。中粮、中储粮、五粮液……经过中化MAP的统一种植管理,通过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电子商务、订单生产,农民地里的优质粮食都流入了企业的仓库里,流到了国人的餐桌上。为了减轻天气的不良影响,中化还与金融机构合作,采用“保险+期货”的形式,在黑龙江等地试点推广“种植收益险”,减少农民的种植风险。 与之不同的是,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从2015年开始重点打造“田田圈”农业服务平台,专注于金菠萝、黄金百香果、苹果等作物的深耕细作,深入研究作物的种植痛点,打造高标准示范园区,从种苗、肥水、用药、农机、销售等各环节入手,提供从种到收到售的全产业链服务,带动农资经销商转型为农业服务商,打造业内遥遥领先的区域综合服务平台。 中农普惠金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从农业大数据入手,融合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开发出一套精细化种植管理信息化系统。这套系统让“会种地”的人“慧种地”,通过将种植生产过程数据化,更好地辅助生产者对种植决策进行优化、精准投入、提升效率。目前,该系统已在马铃薯、柑橘、西蓝花等多种经济作物上应用,覆盖面积达850多万亩,成为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省钱省力的智能好帮手。 我们再将视线转向山东高密,咸家工业区唐家村的唐中学,如今要给40亩地的小麦播种,不到半天就能完成,这是他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为他服务的,是高密宏基农机合作社,还有村合作社的有力保障。 在当地,村合作社、高密宏基农机合作社和农民,形成了三方利益共同体。村合作社将全村土地集中,由宏基农机合作社承包托管,向村集体支付每亩40-50元的费用,不仅村集体有了一定收入,整建制托管、成方连片种植也能有效整合地边地沿,每百亩土地可以提升3%的种植空间。农机合作社从种到收“一条龙”规模化作业每亩能减少200多元的种植成本,还能获取农民服务费和农资供应收益。这样,村合作社采用“保底+分红”的全托管模式,把农民从耕地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安心外出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老百姓的服务费统一交到区管委会,托管服务通过村级验收合格以后,再把服务费拨付到宏基农机合作社。这样的监督考核机制能保证服务质量,使得托管模式健康发展。截至去年底,咸家工业区24个村共3.2万亩农田实现了大田托管,小而灵活的基层合作社发挥出了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的功能,带动基层小农户走向共赢的现代农业。 挑战和机遇并存要整合力量解决关键问题 未来可期,大有可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刚刚过去的2018年,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农业服务元年。但不容回避的是,与发展机遇并存的还有严峻挑战。 由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服务组织规模小、难盈利、服务能力不强、缺乏标准和监管等问题仍很突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实现大踏步发展,还需要整合多方的力量,集中行业的智慧。 2018年成立的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联盟,就是这样一个推动行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将全国农技推广系统、各类农业服务龙头企业聚集在一起,集中智慧解决问题,推动行业合作与创新发展。3月27日-28日,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联盟在京召开2019中国农业服务者大会,聚合了近500名农业服务者代表,共同解析政策走向,洞察行业大势,分享典型经验,启迪创新思维,提高实战能力,促进相互合作。在这次大会上,多位行业管理部门领导和业内专家积极建言献策,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冀名峰在解读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政策时强调,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服务农业农民,重点解决农业生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服务问题。在实施农业生产托管补贴项目时,要求各地将补贴集中在当地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和短板环节。要注意发挥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在组织农民方面的优势,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各地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式,实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服务内容创新,同时要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行业监管,规范服务行为,确保服务质量,保障农户利益。 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也提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要解决关键问题,重点关注小农户这一群体,要集中解决小农户办不了、办不好,或者办起来不经济、办起来很麻烦的事,帮农民降低成本,把产品卖出好价钱,也要重点关注产前、产后这两头相对薄弱的环节。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在从传统的经验农业、工业农业向知识农业、融合农业转变,这也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认为,首先要用现代的物质装备来武装农业,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来服务和改造农业,把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有机联系起来,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中,农机是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农民最欢迎、受益最直接的服务。通过服务带动规模经营,实现标准化的生产,一样可以做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科技推广处处长刘小伟指出,当前农机社会化服务还面临组织化程度不高、用地难、融资贵、市场有待规范、缺乏政策支持等问题。要围绕优化农机装备资源配置,积极促进多元农机服务主体发展;围绕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加快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在农机服务中的有效应用;围绕助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一站式、一条龙配套服务模式,这也是今后要重点推广的模式。 不难预见的是,中国农业正进入服务驱动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新引擎。
2019-04-02
查看详情 -
农科院深化对欧农业科技合作 共商未来发展蓝图 3月24-3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梅旭荣副院长率团出访比利时和瑞士,为促进对欧农业科技合作开展对话交流活动。出访比利时期间,代表团参加了在布鲁塞尔举办的“第八次中国-欧盟食品、农业和生物技术工作组会议暨专家研讨会”,来自国内多家单位20余名中方专家,法国农科院、瓦赫宁根大学等欧方知名农业科研机构专家代表,欧盟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发展总司代表等参加。会议由梅旭荣副院长和欧盟农业与农村发展总司研究创新与外联司纳瑟琳·索兹-万德尔(NathalieSauze-Vandevyver)司长共同主持,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王宏前副司长、我国驻欧盟使团王艳公参参会并阐述意见和立场。会上,双方就2020后重点合作方向、现有项目合作进展、欧盟新一轮科技创新计划“地平线欧洲”、中欧科研创新共同资助机制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在双方科研专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了共同面对的农业发展挑战,初步确定了“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和环境”、“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健康和可持续食品生产”、“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可持续林业发展”共5大领域重点合作方向,为中欧双方2020年以后食品、农业和生物技术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 出访瑞士期间,代表团参加了在德莱蒙举办的“第十一届农业农村部-国际应用生物中心(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联合指导委员会会议”,由CABI国际发展部执行主任乌利·库曼(UlrichKuhlmann)主持,梅旭荣副院长、王宏前副司长分别致开幕辞,CABI瑞士中心主任哈瑞特·海兹(HarietHinz)就瑞士中心发展历程与现状做报告。会议审议了联合实验室2018年重点工作总结、2019年工作计划及预算,并就联合实验室发展战略、欧洲实验室的落地实施、合作项目开发与拓展等开展了深入讨论,双方在推动欧洲实验室建设相关的经费和人员事宜上初步达成一致意见。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农业农村部-CABI欧洲实验室”揭牌仪式,宣告该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此外,代表团会见了瑞士联邦发展合作署(SDC)代表,就促进与CABI瑞士中心的合作以及欧洲实验室发展等交换了意见。 植保所所长周雪平、农经所书记李思经、兰兽研所长殷宏、环保所所长刘荣乐、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郝卫平等参加了上述出访活动。
2019-04-02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